志愿军自1950年10月25日出兵朝鲜起,直到1953年7月27日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的签订,期间参与了五次大规模战役,最为激烈的是第二次战役。在这场战斗中,联合国军集结了55万兵力,而我方志愿军仅有38万人,面对人数悬殊的敌军,志愿军在毛主席和彭德怀将军的领导下,始终保持沉着应对,充分发挥出自己兵力和战术上的优势。
在战局异常严峻的情况下,彭德怀立足全局,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,他计划以我方兵力“吞下”敌军的55万人。通过科学合理的兵力配置和灵活的调动,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通过分兵作战、集中优势兵力,最终将敌军压制,形成了对“武装到牙齿”的联合国军的压倒性胜利。
一、志愿军兵力与装备劣势,敌军优势明显
自1950年10月25日,志愿军在进入朝鲜之后,配合朝鲜人民军发动了对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的反击。第一次战役中,志愿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,抓住敌军的漏洞,实施突袭,歼敌15000余人,成功阻止了敌人占领全朝鲜的企图。这一胜利不仅让志愿军稳住了战局,还积累了与装备优良的“联合国军”作战的宝贵经验。
然而,当时的美军在装备上的优势不容小觑,他们的武器和装备远远超出了志愿军的水平。美军的装备精良、作战能力强,特别是美军的空中支援和火力打击,给志愿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。第一次战役之后,麦克阿瑟决定发动第二次战役,发动一次更大规模的反击,意图彻底扭转局面。
展开剩余76%麦克阿瑟为了报复志愿军的胜利,迅速投入了更多的兵力,计划通过陆海空联合打击,进行大规模总攻。到1950年12月初,联合国军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553000人,涵盖了5个军、13个师、多个旅和空降团。麦克阿瑟的计划是尽快结束战斗,在圣诞节之前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彻底溃败,彻底夺回主动权。
但对中国方面来说,彭德怀早已预见到美军会大举反攻,因此早早制定了应对策略,决定诱敌深入,等敌军深入后再进行包围和反击。毛主席则在战略上支持这一方案,强调要在元山、顺川铁路一带创建新战场,将敌人引入深陷困境,消耗敌人的兵力。
志愿军在这场战斗中的兵力配置,虽比联合国军少了近一半,但通过合理布置,志愿军在东西两线战场上取得了一定优势。特别是在敌军的兵力中,联合国军表面上的兵力达到55万人,但其中大部分是后勤支持部队或海空军,真正参与战斗的只有约22万人,而志愿军的380000人则全部集中在战斗一线,兵力对比已经不再是绝对劣势。
二、敌军深入,西线反攻打响
1950年11月6日,联合国军按照麦克阿瑟的计划开始了试探性进攻。我军在西线和东线分兵以应对敌军,同时,采取了佯装撤退的战术,诱使敌人深入。至11月21日,敌军终于按计划推进,进入我军事先设定的战斗区域。
彭德怀将军在这一时刻命令各部队做好战斗准备,并安排了针对性的反击。1950年11月25日,西线的志愿军迅速展开反攻,志愿军第38军和第42军在极短时间内成功穿插至联合国军的后方,包围并歼灭了驻守德川的美军和南朝鲜军,成功占领该地区。
首战胜利后,彭德怀命令其他部队继续推进,将敌军进一步压制和包围。各部队迅速采取分割包围战术,志愿军第40军、50军、66军等向美军第1军第24师和英军第27旅发动了猛攻,敌人一时间措手不及,陷入了我军设下的重重包围中。
至1950年12月1日,联合国军在志愿军的包围圈内损失惨重,被迫丢弃了大量重装备,转向安州、肃川一带,继续撤退。至12月2日,西线战斗基本结束,志愿军开始休整。
三、东线反击,联合国军全线溃败
东线战场同样没有停歇。1950年11月27日,联合国军在东线的美军陆战第1师和第7师迅速推进到长津湖地区。志愿军第9兵团在当天晚上发起了猛烈攻击,将敌人分割包围在长津湖及周围的多个位置,形成了严密的包围圈。
虽然美军陆战第1师和第7师是美军的精锐部队,但即使在被围困的情况下,他们依然展开了顽强的反击。然而,志愿军集中优势兵力,逐个击破敌人防线。尤其是在11月30日到12月2日之间,志愿军第27军成功消灭了新兴里的美军第7师第31团的3100多人,敌人的防线彻底崩溃。
随着东线的全面反击,联合国军全线撤退。12月9日,朝鲜人民军收复元山,切断了美军的陆路退路,紧接着志愿军第26、第27军继续向南推进,12月17日占领咸兴,12月19日占领涟浦机场,24日完全控制兴南地区。美军在撤退过程中,一直遭到志愿军的追击。
至1950年12月24日,联合国军完全撤退到三八线以南,第二次战役结束。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,将敌军从鸭绿江打回到三八线,彻底扭转了战局,将联合国军从主动进攻转入了防守。
此次战役中,志愿军付出了30000多人的牺牲,但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志愿军歼灭了南朝鲜军的多个师、重创美军多个部队,并缴获了大量装备和武器。通过这场战斗,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,为后续的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